各地大超市纷纷关门(地标家乐福都撑不下去,超市被什么取代了)
今年年初开始,家乐福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铺天盖地,虽然至今为止也没有确切消息证明,但普通人在生活中都能感觉到,其门店数量确实肉眼可见的减少了。
1995年,北京三环家乐福在中国的第一家门店盛大开业,开业的头几天基本每天都会被搬空,供货商连夜从外地调货,都赶不上货架被清空的速度。

201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达到了历史巅峰时期,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民消费能力随之水涨船高,超市行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时代。家乐福沃尔玛在中国市场遍地开花,永辉人人乐等国产超市也陆续上市。
凭借着背后的资本撑腰,它们一开业就可以拿出上万的补贴,所以“业内最低价”也成为了这些外资超市常用的营销噱头,别说在当时,就是放在现在这个营销噱头也出乎意料的好使。

货品种类上,可以说现在只要符合法律法规的,纽扣针线,衣帽家具,淘宝上什么买不到?要论方便,不用出门动动手指等着人把东西送上门。


真到最后一家超市退出我们生活的那一天,我们一定会怀念儿时在超市里为了零食和父母斗智斗勇的过往。
但永辉超市的创始人反其道而行之,生鲜区直接占了整个超市一半以上的面积,依靠这种模式,两年时间,永辉超市就扩展出了40家门店,引得许多国产超市争相模仿。
事情的转折出现在了2011年。拯救品牌方的英雄是谁呢?相信很多人都能猜到,就是现在给无数实体店降维打击的电商。
其实现在老百姓的生活模式,超市早已不是刚需了,相反更像是一种空余生活的调剂,因为琳琅满目的商品带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曾听身边的很多朋友说,即使不需要购物,也喜欢去逛一逛。
放在现在,这种情况可能很难理解,但那时的中国,才从粮票油票限购物资的模式走出来不久,购物的渠道只有菜场和百货商场。这时突然冒出来了一个超市,有着上万种商品,好像只要有钱什么都能买到,这很难不受欢迎。
眼看着家乐福赚得盆满钵满,1996年之后,美国沃尔玛、荷兰万客隆和韩国易买得也趁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一窝蜂地涌入中国市场。
当时一度发展到了业内都流传着沃尔玛“5公里死亡圈”的说法,直白说就是,沃尔玛超市方圆5公里内,其他超市根本就没有活命的机会。
说到这,也有不少人感慨互联网经济杀死了多少实体经济,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何尝不是他们自己堵死了退路?
优惠折扣就更不用说了,省去线下各种流程、店面租金,电商平台的价格远比超市便宜。
事实上,家乐福的狼狈现状只是很多大型超市的缩影,近年来倒闭缩水的一家接一家。纵观家乐福沃尔玛等外资超市和国内永辉等超市的发展史,不难从中看出,中国资本和外国资本博弈了很长时间。
当时就有人在大型报刊上发文怒斥中国超市服务不动脑筋,非得以顾客为假想敌。


中国有句古话叫“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真适合形容这时候的超市行业。在整个行业最繁荣的这段时期,很多超市不仅没有危机意识,反而跋扈起来,他们提升竞争力的办法就是尽可能的压榨品牌方。
哪怕是曾经亚洲第一的“零售之王”家乐福都撑不住,80%的股权都被苏宁易购收购。
国资超市老板也被逼急了,总不能坐以待毙,于是想出无数办法突破重围。有的企图“师夷长技以制夷”,最直接的就是以升职加薪为条件从家乐福挖员工,还有些直接自己当“间谍”,跑到外资超市打工,偷学他们的服务制度。

于是,生鲜成了许多大型超市最后的“避风港”,衣服零食日用品你能在网上买,总不能菜要下锅了,才想起来在淘宝下单一根萝卜吧?电商自己想想也是这个理,然后各大买菜软件就铺天盖地的出现了。
面对这种情况,恰逢2012年新上任的家乐福管理者曾自信满满的表示,电商不足为虑,而这恐怕也是当时大多数超市从业者的心态。
就在他们的不以为意中,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迅速崛起,吸引了不少大品牌入驻。后来电商怎样高速的发展大家都知道,这里也不赘述了。
从此,超市就逐渐成了我们现在熟悉的样子,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超市能够快速发展,靠的是货多、方便还有折扣,然而在电商面前,这些优势不仅荡然无存,还反过来成为劣势。
到了1997年,200家大型国产超市,一半都竞争不过洋超市,营业额下滑,还倒闭了不少。尝到了甜头的外资超市更是嚣张起来,甚至专门把店开在国产超市旁边,无疑是赤裸裸的挑衅。
像近年来大火的永辉、华联等国产超市品牌,其实在90年代初也开始发展了,但当时它们基本还是沿用百货商店那套,售货员的服务态度都较差,更别提任何试吃和引导服务了。种类价格服务没一个比得上外资超市,败北已成定局。
虽然为了不被彻底取缔,有些超市也在积极做线上化和物流配送,但是很多的供应链水平都无法与目前已经很成熟的电商一较高下,大型超市或许真的会从此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

墙倒众人推,超市也逃不过。早些年商场因为超市能带来客流量,给的租金都相当便宜,有的2000多平的超市一年三四十万,放在当时的超市盈利面前,相当于蚂蚱腿上的肉,基本可以无视。


而外资超市不知道是对国资超市纷纷转型不以为然,还是低估了买菜对中国人的重要性,直到2007年前后,才开始发展生鲜。


鼎盛时期不思索如何创新协作发展,而是绞尽脑汁的从合作方身上榨取利益。面对新崛起的对手,没有危机意识,仍然我行我素,错过了时代的末班车。

一片战乱之中,打的你来我往,却谁也占据不了高地,战况转折点的出现终究应了那句话,撑死胆大的。当时因为蔬菜水果的毛利太低,基本所有超市都要么不做生鲜,要么只给很小的一块地方。
比如说,基本所有国资超市的购物推车,都会特意挂个警示牌告诉你,不要把小孩子放在里面,但是家乐福的推车却专门设计了小孩能坐的地方。
同时,品牌方也算是扬眉吐气了,多个大品牌直接宣布彻底退出超市。这下好了,超市要地没地,要货没货,要人没人,彻底溃不成军。中关村的家乐福也在去年关闭,这个曾经亚洲最大的超市也没逃过黯然离场的命运。
比如家乐福就有“进场费”这一说,品牌想要入驻超市,得先交一笔钱。并且超市货架的摆放位置有限,相同品类商品,谁给的进场费多谁就入驻超市。以至于发展到后来,演化出了各种五花八门的费用。

屋漏偏逢连阴雨,又正好赶上三年疫情,实体经济再次受到重创。大超市最后的底裤也被扒没了,利润大幅缩水,甚至被迫变卖家产。

已经交过进场费的品牌想要上新品,加钱;想搞促销活动,加钱。这都不算完,超市开新门店装修,品牌方得花钱打点,甚至送货时还得给管理电梯的老大爷塞两盒烟,要不然就说货运梯坏了不让用。
有些品牌方一年给超市供的货值才113万,但同期缴纳各种额外费用却达到了128万。据首都经贸大学的一位教授说,当年很多超市利润的50%,甚至是70%都是源于各个品牌方的进场费和其衍生费用。
不过比起现在的纯“噱头”,当时的外资超市有资本撑腰是真敢降价。以家乐福为例,当时很多城市家乐福售卖的日用品,价格能比旁边的国产超市低30%,还动不动就搞大促销活动,给所有国产超市都整傻眼了。
然而现在,逛超市的人少了,不能带来大量客流了,商场管理者当然不愿意再白白便宜了超市,租金直接上涨三四倍,这也是最近几年超市一家接一家倒闭的最直接原因。
在这一年,全国电商成交额上涨了30%,国内网络购物的消费者有近2亿。
有人问既然都这样了为什么还非要进超市?我们不如仔细回想一下,零几年的时候,平时家里的零食日用品除了超市还能去哪买?当时业内就流传着一句话,“进超市是找死,不进超市是等死”。
也有的求助于国家,希望限制外资超市的过度开放。最狠的当属一家名叫“人人乐”的国资超市,直接和洋超市玩起了兵法三十六计,表面竞价促销,引得沃尔玛跟进后又突然关店装修,等沃尔玛亏损几百万后又突袭开业,大搞折扣促销。
美国消费者报告评出10款最不可靠的汽车 美系6款 日系1款 德系两款
“黑”美系车最狠的是美国人开的权威机构啊!近日,美国《消费者报告》列出了10款最不可靠的汽车(其中三款是吉普车),还有多款美系车上榜。大财经2023-12-12 10:31:190001电子交易集团(08036)公布一季度业绩 净利192.1万港元 同比扭亏为盈
智通财经APP讯,电子交易集团(08036)公布2023年第一季度业绩,收益929.3万港元,同比增加约15.9%。净利192.1万港元,2022年同期净亏损约30万港元;每股盈利0.18港仙。公告称,扭亏为盈主要由于其他收益及亏损增加约120万港元;及其他经营开支减少约40万港元所致。本文源自智通财经网0000“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全面建成 挖掘核电设备中“低国产化”的核心环节替代机会
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福清核电5、6号机组5日正式通过竣工验收。验收组一致认为,“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全面建成,为我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自主的三代核电型号标准体系,大幅提升了我国核电的全球竞争力,对优化我国能源结构、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为“华龙一号”后续批量化建设项目提供良好借鉴。0000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 国家承认10家网贷平台
视频加载中...齐鲁网·闪电新闻2月27日讯新泰的山东龙成消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智能化技术改造过程中,急续一笔资金,便向银行申请了500万元的信用贷款。可让企业没有想到的是,银行多给了200万,授信额度达到了700万元。这是因为银行看到,企业不光征信良好,公共信用也达到了了A+级别。大财经2023-03-22 17:07:010000长期耳鸣怎么治 长期耳鸣吃什么药最好
每年的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科学爱耳护耳,实现主动健康”今天,叶子邀请了明基医院耳科副主任黄洁为大家解答经常耳鸣应该怎么做视频加载中...看完视频你们了解要怎么办了吗耳鸣不容忽视及时就医才是最好的办法素材:建邺区残联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