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我一直对中国经济保有很强的信心)
总之,中国经济本身没有问题。依我的计算,中国未来一段时间潜在增长速度为5.5%左右,因为中国的储蓄量足够大,储蓄仍然占GDP的45%,中国的技术进步速度不慢,所以整体增速不可能太低。
产业转移是必然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必然会转移出去,不可能永远在中国,中国人收入的90%都是工资型收入,工资要涨,劳动密集型产业就得转移出去,这个过程已经持续十几年了,是必然要发生的。当然,美国的脱钩企图也造成了“寒蝉效应”,美国是小院高墙,很多产品其实跟国家安全关系不大,甚至完全无关,但是美国很多经销商就要求中国企业在中国外再设一个厂,以免万一,所以很多企业只好去国外办厂。
实际上,中国在很多方面已经进入世界技术的前列。在中等技术领域,总体而言,中国已经是排在世界第二了,仅次于美国,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越了美国,比如说动力电池、太阳能电子板等新能源产品,我们领先美国20年。这也体现在中国制造业大且强上,2020年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已经超过美国、日本、德国制造业增加值的总和,对制造业来说大就是强,成本下来了就是优势。国内有一个非常错误的观点,觉得只要技术不是第一就不强,但经济学家永远是说成本最低就是最强。如果你有很高的技术,但是一个产品都卖不出去,对于企业来说等于零,没有作用,企业拼的是成本,当成本比别人高时,情怀和技术并不能让市场认可。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未来这30年是我们千年以来最好的时刻。我们有领先世界的AI、新能源、电动汽车。有人说我们的AI不领先,还被人家控制算力,但是其实算力中国也能干,更多是语料的差距,因为西方国家积累了300年、500年,我们积累还不到100年。但是中国AI应用超越了其他任何国家。
有人说外资在下降,外资的确在下降,但外资下降早在金融危机之后就开始了,为什么2008年之后会下降呢?因为2008年中国取消了外资超国民待遇,同时,国内企业迎头赶上,外资感觉到了压力。
中国在技术领域落后吗
即使是这样,也未必对中国是一个坏事。日本在过去30年国内经济几乎没有增长,这不等于收入没增长,因为日本在海外有海量的投资,美国同样如此,事实上,海外至少还有半个日本、半个美国。中国现在也到了一个这样的阶段,再过20年、30年回头一看,海外还有半个中国。所有的发达国家都走过这条路,这个转移实际上是加强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从出口额上来看,今年前三季度中国货物出口同比略有下降,但今年全球的出口总额都在下降。中国的优势是贸易顺差仍然很大,而且出口亚非拉国家的份额在上升,有很多人担心失去发达国家的市场,但发达国家的人口占比很小,亚非拉国家才是世界的主体,西方不亮东方亮,这段时间我们对亚非拉国家的出口在增加,“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已经占到中国出口额的46.5%,这个比例还会增加。此外,中国“新三样”的出口额也在猛增,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锂电池的出口占比不断增加,而且是对全世界的出口都在增加,也包括对发达国家的。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中美不会完全脱钩
所以脱钩对美国来说,成本非常高,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长期来说,很可能是自损一千五。现在中国在芯片领域的投资不断增加,光子芯片已属于世界第一阵营,极有可能中国先突破,本来美国已经在传统芯片领域领先,中国根本没必要做这个事,转而可以集中力量做其它产业的研究,这对于全人类都有好处,但因为这个限制,我们得继续做这个事情。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姚洋
为什么中国在外贸方面不仅能保持住地位,而且能够增强?因为中国制造业实力很强大,不仅有一定技术优势,更有综合成本优势,这种成本优势让其他国家追上的难度变大,首先发达国家是不可能的,它们已经过了这个阶段,不少发展中国家虽然有劳动力优势,但在其他方面赶不上中国。

说一个简单的物流成本,大概是七八年前,我们还在讲物流成本太高,占到整个销售成本的30%,今天谁还谈物流成本?买东西送物流,不知不觉我们的物流变成了世界第一,我们生活在国内,很多时候觉察不到这一点,等出国就能觉察到。我前不久在德国,从德累斯顿坐火车到柏林,需要两个小时,如果在中国,这样的距离一个小时都不用。这两个小时火车上没暖气非常冷,而且走走停停,两个小时的路程都晚点了25分钟,在中国这是不可想象的。
技术脱钩美国成本更高
我一直对中国经济保有很强的信心,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一下国际经济格局变化中的中国经济走势。
自疫情开始,所谓的脱钩论甚嚣尘上,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说世界要和中国脱钩断链。但这不符合经济规律。恰恰是在疫情期间,中国的外贸增长速度提高了,出口增长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我们出口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在上升。疫情前我们占世界也就11%、12%的比重,现在达到了14%,换言之,这3年整个世界对中国的依赖度在增加,而不是在下降,因此所谓“整个世界离中国而去”等言论是错误的。
中国的经济复苏经历了波折。从2021年年底以来,国内的投资增长率一直在下降,投资是一个提前量的效应,投资看的是未来。
当然,美国是世界霸主,“寒蝉效应”也确实存在,禁令之后,中美之间的投资基本上断掉了,特别是美国对于中国的投资几乎清零,中国对美国的投资也是越来越少。但如果问未来中美两国会不会全面脱钩,或者说美国全面遏制中国,我的回答是否定的。没有迹象表明美国要全面遏制中国,全面脱钩成本太高,还有他的盟友不跟随,欧洲就是两边下注,对中国的生意没有减少,很多是回到国内办一新厂,到美国再办一新厂来分散风险。就是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中国这一个篮子里。
中国经济本身没有问题
产业转移不是坏事
中国的前沿技术也不落后,核聚变、量子计算、量子通讯、光子芯片中国都在第一阵营,甚至这些顶尖技术有可能在我们这儿突破。
世界是否与中国脱钩
看中国的经济,一定要政治、经济联动来看,光看经济面是看不懂中国经济的,一定要跟政治结合起来看。我们是改革开放最受益的一代,但我们也要看到改革开放带来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要在新时代进行矫正。房地产和地方政府债务,就是明显的两个例子。这一系列校正措施背后有一个点,就是长痛不如短痛,如果不去做那些校正,很多问题越积越多,最后会形成大问题,现在把这些问题都解决,短期内经济要承压,但是比长痛要好。这些要靠“结构性办法”来解决,甚至要靠改革来解决,这里面怎么找到平衡点是治理的艺术。把这些问题都解决好,中国经济仍然能够行稳致远。
先来看美国的举措,首先是Keep Away,就是惩罚中国,限制中国,有实体清单,这是最常用的,后面又加了几个企业上去,现在我们国家在它的实体清单上有700多家企业及实体,一揽子出口管制。另外一个叫Run Faster,美国也学中国搞产业政策,比如说《芯片和科学法案》,5年之内美国投资大概1500亿,芯片能拿到570亿。《反通胀法案》实际上是千亿级别的新能源投资法,通过这些钱来搞美国的再工业化。美国自己也知道惩罚中国是有成本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芯片市场,占到世界份额的40%左右,失去了中国市场,芯片企业损失很大。
以前世界工厂只有上面这条线还有原材料这条线,然后中国组装起来卖到欧美发达国家去。现在我们把一些中间产品卖给亚洲的发展中经济体,东盟这些国家组装好再卖到欧美去,这实际上就是中国的产业升级。我们在做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业,把组装产业转移给东南亚。例如中国市场上不少服装已经是东南亚产,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弱化我们跟美国的联系,中国的很多产品是通过这些国家再出口到美国的。
八大建筑央企2022年经营情况盘点,哪家最“赚钱”?
日前,中国建筑等八大建筑央企披露了2022年度报告,这八家央企披露了258家主要控股参股子公司情况,涉及建筑施工类业务、设计咨询类业务、房地产开发类业务、投资运营、装备制造业务等。八大央企2022经营表现如何?258家子公司盈利情况如何?工程施工类子公司盈利情况如何?设计咨询类子公司盈利情况如何?我们来一探究竟。(一)营业收入:中建优势明显,位列榜首大财经2023-05-20 13:55:340003茅五洋剑等国内名酒今日价格(2023年11月22日)最新整理
今日国内名酒茅台、五粮液等最新价格情况。近日茅台价格有波动,近日上涨明显。酒水价格可供参考。同行价是酒商调货价,不同地方调货价有几十块的差异属正常现象。批发价/零售价=行情价+运营费用+仓储费用+物流费用+合理利润。此数据来源于互联网大数据计算和收集,保证真实。偶有浮动属正常情况,敬请期待明日报价。#我要上微头条##微头条日签##茅台实时行情#大财经2023-11-23 11:29:030000生日变忌日!卡琳娜老公仲尼巴厘岛遇难,酒店管理者讲述细节
此文为【高能E蓓子】原创,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转载请后台联系,但欢迎你们转发到朋友圈。不知道你有没有关注卡琳娜和仲尼?今年9月,仲尼在社交平台晒出一段视频,解释一年前的争议以及近况,表示有一段时间自己和妻子无法同时待在公共场合,妻子更是在服用抗抑郁的药。夫妻俩会暂停一切活动去缝补童年,追逐比事业更重要的事情。没想到8日,两人再次受到关注,居然是因为仲尼在巴厘岛遇难了。大财经2023-11-13 12:52:390000航空公司有哪些 哪家航空公司最好
自2020年初疫情发生以来,全球航空业蒙受了巨大损失。2020年初~2021年底,可以说是疫情下航空业的重创期;自2022年初起,各国航企致力于寻求疫情下的复苏之路,其经营业绩比前两年均有明显改善。0000捡破烂也能月入过万?揭秘垃圾回收行业的潜力与机遇
导语:在很多人眼中,捡破烂是低收入的代名词。然而,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垃圾分类政策的推行,垃圾回收行业逐渐崛起,一些捡破烂的人甚至实现了月入过万的目标。一、垃圾回收行业现状及高收入原因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垃圾产生量逐年上升。据统计,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量已超过2亿吨,且增速迅猛。与此同时,政府对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为垃圾回收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大财经2023-11-24 14:23:060000